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關于加快全省郵政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年8月13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加快全省郵政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全省郵政工作,完善高質量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加快建設設施先進、技術一流、服務高效的現代化寄遞服務體系,現提出如下目標措施:
到2027年,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突破250億件,初步構建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服務供給體系和產業支撐體系。到2035年,行業規模實現翻兩番,服務網絡覆蓋城鄉、通達全國、聯通世界,建成與“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郵政業。
一、完善郵政基礎設施體系
(一)推動國家郵政快遞樞紐建設。建設南京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無錫、蘇州、徐州區域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南通、宿遷、淮安全國性郵政快遞樞紐。統籌與國家物流樞紐、綜合貨運樞紐布局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樞紐內公共服務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申報納入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支持范圍。到2027年,建成3個左右國家郵政快遞樞紐。〔省交通運輸廳、省郵政管理局,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以下均需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二)建強城鄉寄遞服務設施。各地建設城市新區、住宅小區和實施城市更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時,將郵件處理場所、郵政局所、智能信報(包)箱、郵政服務用房等納入公共配套設施規劃建設。深化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疊加快遞收發服務功能,開發農村郵件快件收發公益崗位。(省委組織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通道。推進南京祿口機場國際快件和跨境電商處理中心建設,支持中國郵政集團加快建設南京國際貨郵綜合核心口岸。推動省內機場跨境電商監管中心建設。鼓勵省內機場與寄遞企業共同建設運營航空貨站。(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南京海關、省郵政管理局、省郵政公司、東部機場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構建現代化產業建設支撐體系
(四)深化服務現代農業。持續提升農村地區寄遞服務供給質量。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農產品預冷、保鮮、倉儲、分揀設施建設,培育“電商+產地倉+寄遞”模式,發展生鮮冷鏈寄遞服務。到2027年,培育3個左右農村電商快遞協同發展示范區。(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供銷社、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快服務先進制造業。聚焦“1650”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強重點產業領域供需對接,提供入場物流、線邊物流、逆向物流等嵌入式服務。利用智慧物流技術升級改造傳統倉儲和作業設施。鼓勵寄遞企業與制造企業協同“出海”。到2027年,培育一批在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方面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融合發展案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更好服務跨境貿易。因地制宜發展國際貨運航線,推動中歐班列運輸郵件快件高質量發展。支持寄遞企業與跨境貿易企業合作建設跨境電商集貨倉、出口前置倉、公共海外倉和分撥中心。整合跨境運輸和境外倉儲、配送資源,提供跨境電商產業帶“一帶一策”解決方案。(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延伸寄遞物流產業鏈。研發推廣新一代自動分揀成套設備、智能安檢機和寄遞無人機、無人車等裝備,符合條件的認定首臺(套)裝備。發展快遞綠色包裝產業。鼓勵研發適應快遞末端配送需求的封閉式小型新能源貨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健全行業服務供給體系
(八)保障郵政普遍服務供給。強化郵政主干網絡建設,提升網絡關鍵節點自主可控水平。加強新建城區普遍服務設施建設,依法落實設施征收安置補償規定。推進城鄉普遍服務均等化。支持代理郵政儲蓄銀行辦理商業銀行有關業務發展,重點反哺郵政普遍服務。(省郵政管理局、江蘇金融監管局、省郵政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提升快遞服務品質。健全快遞服務產品體系,滿足多層次、多元化快遞服務需求。落實快遞服務承諾告知制度,全面提升快遞服務履約水平。鼓勵寄遞企業為行動不便的殘疾人、老年人提供適老化和無障礙服務,在提供公共服務場所配備必要的無障礙設備和輔助器具。完善政務服務平臺郵政業咨詢、申訴服務功能。(省數據局、省郵政管理局、省殘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豐富行業服務場景。拓展郵政普遍服務網點便民服務功能,深化政郵、警郵、稅郵、法郵等合作。推動寄遞服務進景區、進機場、進車站。加快推進旅游景區主題郵局建設。完善消費品以舊換新、互聯網醫院等場景寄遞服務體系。(省交通運輸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衛生健康委、省郵政管理局、省郵政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快發展智慧郵政
(十一)發展“無人快遞”。拓展無人機在郵件快件支線運輸、快遞末端服務場景應用。包容審慎推動快遞無人車規模化應用,探索有序開放路權。(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推動設施設備智能化。推動老舊安檢設備和分揀設備更新,建設一批智慧快遞分撥中心、智慧快遞園區。支持無人快遞服務站、智能收投終端建設。推薦符合條件的項目申報超長期特別國債和交通運輸領域設備更新專項再貸款。(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發掘行業數據價值。提升省郵政業安全監管與服務云平臺數據采集質量和使用管理水平,服務政府決策、生產運輸、市場監測、指揮調度。推動企業數據開發利用,提供供應鏈優化、庫存管理、銷售預測、客戶畫像等服務。(省數據局、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動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十四)加快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深化快遞過度包裝治理和快遞塑料包裝污染治理,推廣電商快遞原裝直發。推動將快遞包裝廢棄物納入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體系。推進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鼓勵采購使用綠色認證產品。(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控制和減少行業碳排放。推動新建改造郵件快件處理場所、倉庫、園區廣泛使用節能降碳技術,支持符合條件的申報零碳園區。用好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補貼,推動淘汰國四及以下排放標準中型、重型營運貨車,推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貨車在干支線運輸、城市配送等領域應用。繼續探索依托城市軌道交通運輸郵件快件。推動智能分倉、科學配載、路徑優化等數字技術賦能降碳減排。(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建設高水平“平安郵政”
(十六)夯實行業安全發展基礎。確保郵政機要通信安全、準確、及時。加強重大題材郵票發行監管。做好行業“掃黃打非”工作。完善寄遞渠道安全監管工作協調機制,加強電商銷售物品安全源頭管控,嚴格落實寄遞安全“三項制度”。落實安全生產各方責任,壓緊壓實寄遞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依法保障行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數據和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省委宣傳部、省公安廳、省國家安全廳、省應急管理廳、省商務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強化行業保通保暢。強化運行監測預警、風險研判、源頭管控和信息報告,防范化解行業重大風險。完善郵政業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納入同級人民政府專項應急預案。鼓勵寄遞企業參與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將郵政業設施、場所、車輛、人員納入各地“平急兩用”體系。(省發展改革委、省應急管理廳、省糧食和儲備局、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提升行業治理水平
(十八)優化行業營商環境。適時推動《江蘇省郵政條例》《江蘇省郵政普遍服務保障監督管理辦法》修訂,開展快遞市場立法調研相關工作。加強綠色包裝、節能降碳、設施設備以及產業融合等領域相關標準供給。保障末端投遞車輛城區通行和臨時停靠提供便利,建立機要通信專用車輛管理保障制度。進一步放寬城市道路對新能源廂式和封閉式貨車的通行限制。依法加強快遞市場價格行為監管。(省司法廳、省公安廳、省市場監管局、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深化行業基層治理。加強行業黨的建設,推動組建市級快遞行業黨群服務中心。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完善勞動爭議化解機制。加強法律援助平臺陣地建設,暢通寄遞從業人員服務渠道。加強行業群團組織建設。加強從業人員凝聚服務。(省委社會工作部、省司法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郵政管理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強資源要素保障
(二十)加強土地要素保障。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統籌保障郵政快遞基礎設施用地需求。鼓勵盤活利用存量房產和低效用地建設郵政快遞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提升物流強度為導向,推動郵政快遞企業節約集約用地。(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加強財政政策支持。落實郵政領域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加強郵政監管支撐機構履職能力建設。鼓勵市縣統籌各類相關專項資金支持郵政業發展。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交運貸”財政貼息等資金引導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郵政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更新項目。按規定落實支持郵政業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稅務局、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二)加強金融信貸支持。發揮政府產業基金作用,引導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郵政業重大項目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快遞倉儲物流基礎設施申報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項目。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服務產品,支持小微快遞企業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地方金融管理局、人民銀行江蘇省分行、江蘇金融監管局、江蘇證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三)培育高素質人才隊伍。選派郵政業干部參與地方調訓。加強郵政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深化郵政業職業技能提升工程,推進行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推動企業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