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辦公室綜合調研室:
“十三五”以來,市文化和旅游局組織指導全市文旅系統深入學習研究、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瞄準打造國家級優質旅游目的地、長三角文化旅游新熱點,加快文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文化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努力建設及具有蕪湖特色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和“以市場為導向的文化旅游產業促進體系”,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十三五”期間,蕪湖市旅游各項指標始終在全省第一方陣,旅游總人次、總收入及增幅始終位列全省前三位,被省政府確立為全省4個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和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重點城市。方特旅游區2016年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奇瑞工業園成為我省唯一入選首批國家工業旅游創新單位;蕪湖縣北陶村、繁昌縣中分村、南陵縣靄里村入選首批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國家級動漫基地、國家數字出版基地(蕪湖)園區、國家級廣告產業園先后獲批。殷港藝創小鎮成功入選安徽省第一批省級特色小鎮。
一、2021年工作打算
1.科學編制“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十四五”規劃編制的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改革創新,科學編制具有蕪湖特色的十四五規劃,推動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著力打造長三角文化和旅游新熱點城市。
2.在新起點上推進高質量融合發展。根據《蕪湖市扶持產業發展政策(2020-2021年)》中明確的15項文化旅游業扶持政策,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協調增設市級文旅產業扶持政策專項資金1000萬元,督促指導各縣(市)區文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產業扶持政策。修訂完善《蕪湖市文化旅游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健全完善蕪湖市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政策體系。加大文化旅游資源普查范圍和力度,建立市級文旅項目庫,積極向國家、省遴選優秀文旅項目,加大招商力度。結合蕪湖特色,重點挖掘新四軍、渡江戰役第一船、人字洞、繁昌窯等歷史文化資源,策劃推出以渡江戰役第一船、新四軍在蕪湖等主題系列紅色旅游項目。深入挖掘蕪湖夜游經濟,加快建設、升級城東國際文化旅游度假區、“十里江灣”文化旅游走廊、方特旅游度假區等夜游項目,亮出“歡樂夜蕪湖”城市新名片。
3.大力繁榮文化事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圍繞建黨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以國家藝術基金、省群星獎、省戲曲孵化計劃、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省小戲展演等評選活動為抓手,編創一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聚焦鄉村振興,打造市、縣、鎮三級鄉村文化活動品牌。舉辦社區文藝展演、少兒文藝展演、新劇目展演、“大地歡歌幸福”四季文旅活動等建黨百年系列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4.加快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范羅山市圖書館功能區改建項目和煙雨墩(城市書房)少兒動漫主題閱讀空間改建項目,持續推進基層閱讀空間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強與高校、商業綜合體、社區活動中心、高鐵站等合作,不斷拓展公共閱讀服務平臺和渠道。協調推進市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場館新館建設。結合蕪湖軌道交通一號線、二號線一期工程通車,進一步規范高鐵站、軌道交通站點、高速出入口、高架樞紐、長江三橋等重要基礎設施旅游交通標識系統。強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點的功能融合,在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場所及旅游景點雙向設置文化旅游咨詢、導覽、消費、活動等功能區域和智慧信息化服務系統,進一步提升游客滿意度。
5.推進鄉村旅游集聚示范發展。持續推進“鄉村產業、鄉村廊道、鄉村集市、鄉村檔案、鄉村客廳、鄉村品牌、鄉村形象、鄉村講堂”八個鄉村建設,圍繞鄉村旅游集聚發展示范區創建、全域旅游“四級聯建”、星級民宿評定等工作,充分發揮旅游服務質量標桿的引領示范作用,進一步擴大全市鄉村旅游知曉度和影響力。以品牌活動為抓手精準發力,建設鄉村直播室,加大鄉村旅游集市、客廳、檔案等建設發展力度,助推集聚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加強與長三角城市鄉村旅游合作交流,邀請鄉村民宿、電商等文旅業業主來蕪考察交流。扎實做好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八個一”工程建設,鞏固和發展文旅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成果。
6.統籌“歡樂蕪湖”城市品牌宣傳。繼續參加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的“1+N”央視旅游形象宣傳活動。整合現有文化旅游自媒體平臺,打造全媒體“歡樂蕪湖”宣傳推廣矩陣。與國內高端媒體合作,創新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推廣活動,策劃商合杭高鐵冠名活動和商合杭沿線城市系列宣傳推廣路演。加強與長三角區域、G60科創走廊城市合作,策劃區域性文旅線路,推出特色文旅產品,在杭州、上海設立“歡樂蕪湖”旅游宣傳營銷中心,進一步拓展文旅市場,提升“歡樂蕪湖”品牌影響力。
7.持續提升服務品質。進一步細化星級飯店、A級景區等文旅企業標準化建設,提高行業服務品質。構建“1+2+3”的文旅人才培訓模式,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在鎮村設立“鄉村講堂”;組建“文藝志愿隊、文旅專家庫”兩支隊伍,采用“走下去、請進來”的方式與鎮、村結對;面向“鎮村干部、鄉村文旅從業者和村民”三個受眾,開展多層次培訓活動,進一步提高文旅行業管理、策劃、服務水平。開展文化和旅游市場調查統計分析及績效評估,及時收集掌握游客對市場服務品質意見。加快推進全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行業領域信用體系制度,加強各類信用信息歸集共享,認真落實聯合獎懲工作職責,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8.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遺保護傳承。進一步挖掘蕪湖歷史文化資源,加大對渡江戰役、新四軍在蕪湖戰斗歷程等歷史資料征集力度和范圍,升級擴充渡江戰役第一船主題展覽,開設新四軍紀念展。講好蕪湖紅色故事,培育蕪湖在地文化,結合建黨100周年,開展“建筑可閱讀”項目。繼續推進水毀文物修繕工作。開展全市非遺資源挖掘和開發利用,鼓勵非遺傳承人和企業研發新品,在公共文化空間、旅游景點等地融入非遺元素。持續開展非遺進景區展演展示活動,推進非遺活態傳承。做好非遺館籌備等工作。
9.加強文旅市場監管。深入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建立健全全市文旅市場監管長效機制。繼續采用跨部門聯動檢查合作機制和“四不兩直”、第三方暗訪、體檢評估等手段,加強日常監管與重要節假日、旅游高峰期的重點督查,落實監管責任,規范市場秩序,確保全市文旅市場健康有序運轉。
10.強化市場安全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安全生產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相關工作安排部署,樹牢安全生產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進一步總結疫情防控、汛期防汛及森林防火經驗,全面梳理文旅行業風險點,健全完善安全防范應急預案和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制度,積極組織各類安全應急演練,提升應急處置和搶險救援能力。持續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提高各類人員安全意識。指導督促各文游企業開展針對性、實效性的安全知識、規章制度和操作技能培訓工作。積極主動聯合相關部門,采取“四不兩直”和“雙隨機”方式,加強文旅行業安全排查,繼續開展旅游包車、高風險項目、景區流量控制、出境游安全提升等專項整治行動。繼續組織重點文旅企業年度安全述職質詢點評工作和“安全生產月”等活動。
二、“十四五”時期工作思路
“十四五”期間,市文化和旅游局(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等國家戰略,堅持以打造智造、創新、開放、生態“四個名城”和長三角文化旅游熱點城市為目標,以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和“以市場為導向的文化旅游產業促進體系”為抓手,推進產業融合、城鄉統籌、創新驅動的現代文化旅游先行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先導區、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區、群眾幸福生活典范區提檔升級。
一是文旅產業促進工程。加大全市文旅產業鏈培育,完善相關政策、保障、推進體系,積極推動產業鏈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平臺建設,提高文化旅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各產業園區、基地服務能力和效益水平,建立全市文旅企業庫,以城東國際文化旅游度假區、“十里江灣”文化旅游走廊等為產業平臺,規劃、推進全市文旅產業發展。
二是公共服務提升工程。聚焦公共文旅服務設施建設,以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精準化為目標,推動城市公共服務的文旅功能疊加,推進“兩館”新館的項目建設,保障閉館期間文化服務供給,做好第四批博物館、第五次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完成市文化館、市圖書館、市博物館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推進新建小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成文旅“一卡通”、景區旅游標識牌建設。加強現實題材作品創作,編創一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聚焦鄉村振興,打造市、縣、鎮三級鄉村文化活動品牌。
三是優質品牌打造工程。積極爭創繁昌慢谷國家級度假區、國家文旅消費示范城市、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文旅融合示范城市、國家夜間經濟示范區、5A級景區等榮譽,帶動全市文旅產業發展。結合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等平臺,積極發展壯大網絡游戲、文化創意、文化和旅游裝備制造業等文旅新型產業。
四是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持續推進“鄉村產業、鄉村廊道、鄉村集市、鄉村檔案、鄉村客廳、鄉村品牌、鄉村形象、鄉村講堂”八個鄉村建設,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旅游十大集聚區的基礎上,擴大鄉村旅游范圍,優化鄉村旅游區域整體空間布局,提升集聚發展水平。實施鄉村旅游集聚發展示范區創建和省級文化旅游名縣、名鎮、名村和休閑旅游示范點全域旅游“四級聯建”。制定創建標準,提升核心鎮村、休閑農莊、鄉村民宿發展品質,實施鄉村旅游發展全要素整體提升。
五是紅色旅游推進工程。廣泛開展調查摸底紅色旅游資源,注重與鄉村旅游、生態旅游、城市休閑旅游等的融合,豐富紅色旅游產品體系,優化紅色旅游產品結構,強化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積極爭取國家有關政策扶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形成政府組織引導、社會積極參與和市場有效運作的局面。切實加強紅色旅游項目的策劃和儲備,推動建設以渡江第一船、新四軍在蕪湖等主題為代表的系列紅色旅游項目,推動紅色旅游業態全面發展,進一步深化紅色旅游的文化品味和社會效益。
六是市場治理體系完善工程。繼續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系,理順市縣區行政管理關系,加快實現跨部門、跨行業綜合執法,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相銜接,信息化、網格化相結合,責任明確、執行有力、運轉順暢的文旅市場治理體系。
七是“歡樂蕪湖”形象提升工程。圍繞“歡樂蕪湖”形象,加大長三角省級媒體合作與活動對接,開展高鐵沿線和航空班線城市營銷,并在我市機場、高鐵站及城市公共交通空間開展全方位、多角度文化旅游宣傳。常態化開展文旅品牌營銷活動,以大型賽事、重要節慶為著力點,結合康養、鄉村、自駕等文旅新業態,舉辦鄉村生態文化旅游嘉年華、主題旅游線路設計大賽、蕪湖非遺文創大賽暨巡回展等活動。強化全域營銷,市縣區聯動主導、企業自主響應,面向長三角城市群重要客源地城市統一出臺營銷獎勵政策,分時段推出主題營銷活動,加快推進全域旅游一卡通落地,全面推動旅游營銷一體化發展。增強新媒體智慧營銷,積極利用“互聯網+”的文旅線上宣傳推廣模式,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保持市縣區線上宣傳精準、高效、及時,擴大“歡樂蕪湖”文旅品牌的網絡覆蓋面、知名度和影響力。
八是長三角一體化促進工程。借力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G60科創走廊等體系,強化長三角地區區域聯動,完善促進文化旅游合作機制。著力構建主客共享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培育以示范園區為核心、以龍頭企業為重點的具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旅企業集群;促進全市文旅企業和產品轉型升級、提升文旅產業發展品質、增強文旅市場影響力。
九是融合發展深化工程。以文化旅游資源為基礎,加快建設文化旅游融合的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城東國際文化旅游度假區、江南慢谷旅游度假區、“兩江”文旅走廊、紅色文化旅游區建設,促成更多項目落地。加大文化旅游與農業、工業、科技、非遺等產業融合力度,打造成長性好、品質高端的旅游新業態項目。大力發展夜間經濟,依托多種夜間經濟業態譜寫蕪湖文旅發展新文章。
十是文旅人才培育工程。重視人才培養,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充分發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優勢,以項目合作、人才培養、科研開發、技術轉化為紐帶,整合凝聚全行業力量,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構建“1+2+3”的文旅人才培訓模式,即與高等院校合作,在鎮村設立“鄉村講堂”;組建“文藝志愿隊、文旅專家庫”兩支隊伍,采用“走下去、請進來”的方式與鎮、村結對;面向“鎮村干部、鄉村文旅從業者和村民”三個受眾,開展多層次培訓活動。